新时代孝南乡村振兴发展的“领头雁”
—记一村一名大学生设施农业技术(专科)专业学员袁少敏
袁少敏,男,1965年1月9日出生,中共党员,2008年秋就读于孝感市广播电视大学孝南分校一村一名大学生设施农业技术(专科)专业;1993年11月起连选连任任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陡岗镇袁湖村党支部书记长达30多年;2007年被孝南区人大常委会评为“2007年度优秀人大代表”;2008年被孝南区委区政府评为“孝南区2008年抗洪救灾先进个人”;2010年被孝南区委评为“2010年度十佳村党组织书记”;2012年被评为“湖北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2013年被湖北省委授予“2011—2012年度优秀党务工作者”;2013年被孝南区委区政府评为“孝南区先进模范人物”;2013年被湖北省委组织部授予“全省远程教育学用标兵”;2014年被湖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评为“先进老年协会会长”;2015年4月获选“全国最美基层干部”;2015年5月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2016年1月获评“最美孝南人”;2016年6月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2020年获评“全国城乡社区工作者”、“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2023年获评湖北省“荆楚楷模.最美退役军人”称号。
一、强村富民的“领路人”
袁湖村地理位置偏僻,地势低洼。20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有名的“下场大雨全村淹,一年只点两次电(过年和三伏天)”的“水袋子、穷窝子”,村民出行无路,孩子读书无校。村级班子瘫痪,干群关系紧张,当然更谈不上经济发展。
1993年,作为外出务工能人,27岁的袁少敏在老书记的嘱托和村民的期盼下回村工作,挑起了党支部书记的重担。他上任以后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千方百计跑项目、筹资金,半年就修通了沟渠,建成了学校,调好了班子,“三件大事”很快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针对袁湖村土地平坦、肥沃却易涝怕渍的实际情况,袁少敏与村“两委”一班人确立了“农田标准化、种植规模化、收割机械化、经营市场化”的发展思路,争取了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续建项目,投资800万元对中低产田进行标准化改造;争取资金98万元,对泵站及渠系进行了改造维修。他在村里带头推广机械化种植,2009年,作为全省优质油菜机收现场会参观点,袁湖村得到了中科院院士的肯定。他利用农业机械化打下的基础,引进了湖北香润米业和湖北唐鼎森禾彩色苗木2家种植企业和1家大型养猪场,流转土地1600亩,吸纳170多名村民就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3700元增长到2015年的1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0年以前的“空壳”甚至负债增加到2015年的15万元。
二、党务工作的“土专家”
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他针对村里年轻党员外出务工经商的实际情况,率先建立了村级微信群和QQ群,定期推送学习资料,办好线上、线下两个课堂。每个月的党组织“固定活动日”,17名在家党员在支部活动室集中学习,15名外出党员通过网络参加学习。
他对申请入党的村民提出“四个一”(一颗红心、一技之长、培养一年以上、每年为村民办一件实事)标准,发展党员做到宁缺毋滥。近5年全村共发展党员6名,这些党员均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他扎实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为发挥党员作用搭平台、找路径。在全村实行支部委员包组、党员联户制度,15名“明灯”党员联系帮扶31个困难户。2015年,村里13岁女孩袁莎患重病,他组织党员带头捐款,发动党员和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和微信、QQ宣传,在一周内募集爱心款4万多元,解了孩子的燃眉之急。
三、民主治理的“探路者”
袁少敏深知,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必须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让群众的事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他逐步摸索出了“二三四”工作法:“二”即民主组建村务理事会和专项协会,全村组建了村务理事会和8个专项协会,义务管理路灯、自来水、环境卫生等村级事务;“三”即村“两委”议事、理事会决事、专项协会办事三步理事,让村民从幕后走到了前台,村民的话语权重了,行动权实了;“四”即强化组织引领、制度保障、监督约束、考核激励四项措施,实现了村“两委”与“两会”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
通过推行“袁少敏工作法”,延伸了村党支部手臂,凝聚了民智民力,点亮了群众民主治理“心灯”,实现了自管自治,架起了干群“连心桥”,走向了和谐和睦。袁湖村先后兴建了村级水厂,建成了千亩香稻种植基地;新建了4处群众休闲场所;硬化了7.5公里的村湾道路,实现组组通、户户通;配套建设下水道及排污管网3900米,村民用上了洁净的自来水,户户有水冲式厕所,全村比勤劳、讲和睦、倡文明蔚然成风。“袁少敏工作法”相继被中央电视台、人民网等媒体报道。
四、廉洁自律的“清白人”
“当村干部就是要讲奉献。”袁少敏经常这样告诫自己。这些年,他因公外出,乘火车总是坐硬座,吃方便面,喝矿泉水,住宿找最便宜的旅社。外出筹资时,捐款大户送给他个人的路费,他一分不少地存入村里的账户。2012年,镇政府奖励他个人3000元,他又把奖金直接存入袁湖村账户。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主动避嫌,从不管钱,也不插手村级财务。为群众办了事,也从不收群众的礼,哪怕是一瓶酒或一包烟。
在袁少敏心里,“大家”胜过小家,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村里修沥青路,承包老板为降低成本,到家里给袁少敏送了5000元红包,让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说:“我收了你的红包,我的人品受损,道路质量也受损,这样的事我袁少敏决不能做。”老板灰溜溜地走了。后来公路按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施工,直到现在也没有大修过。那名老板彻底佩服他的廉洁,逢人便夸袁少敏是个心系村民的好书记。有人给他送了个绰号“大哈巴”,意思是顾“大家”舍小家。有一年抗旱,他把父亲准备做房梁的6根杉条拉去抗旱用,父亲为此绝食了2天,3年没有理他。
五、持续擦亮金字招牌、共同缔造水乡袁湖
“组织发动群众”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我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法宝,是新时期农村基层治理的思想启迪。
袁少敏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农村社会治理经验,创新推出“二三四工作法”,以理事会加协会的“1+X”的农村工作模式,每逢大事,就按照“村委会谋事、理事会议事决事,协会办事管事”的三步理事,实现群众的事让群众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干,真正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效共评、成果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自下而上的结合起来,让党的政策,政府项目,组织意图“纵向到底”,让群众主动参与,自觉维护,齐心合力“横向到边”;带领群众“共同缔造”的活动有声有色,以村民众筹方式开展的“孝亲敬老重阳节”活动在当地文化品牌。
为了进一步擦亮袁湖金字招牌、充分发挥好统战思想引领基层治理,组织发动理事会+新乡贤,开展“共同缔造”,以“二三四工作法”的制度保障,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势,对村庄环境进行提升改造,推进“水乡袁湖”建设。
该治理模式和工作法将袁湖村过去“下场大雨全村淹,一年只点两次电(过年和三伏天)”的“水袋子、穷窝子”“出行无路,读书无校”的袁湖村治理建设成湖北省新农村示范村、湖北省美丽乡村,湖北省宜居村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称号。
如今的袁湖村在袁少敏的带领下,抓住“汉孝应”高速建设的机遇,结合“智能、智慧、综合开放式服务区”和村庄业态融为一体、以“红枫网红打卡地”、“水乡袁湖”、湖北香润“黄毛粘”等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让产业与功能布局相链接,充分利用袁湖村独特的水资源优势,“治水”为先、“美水为体”,“用水为要”,要让袁湖村美丽的水环境成为高速路亮丽的风景线,让水资源优势发挥经济效益。
乘势深耕已经产生影响的红枫林与金黄稻谷相辉田园风光、网红打卡地,引入资本、激活和引爆乡村旅游与休闲经济。
继续深化和湖北香润的合作,让注册在袁湖村的“黄毛粘”香米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黄金稻”,形成“游园、休闲、服务、农田托管、产品输出”的产业共同体,做大做强“袁湖”这块“金色品牌”,坚持“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四位一体”,真正走出具有袁湖特色的“绿水、红叶、黄金道”。
甘当农村领头雁,忠诚为党永不悔。袁少敏用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村支部书记的责任与担当。在他任书记的25年,袁湖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